一站式管家型贴心顶级大咖服务模式

让优质法律服务触手可及

页岩有多位知名律师在为潜力、优质企业匹配集合“企业融资、市场运作、团队管理、技术保护、风险管控”等领域提供高端法律服务。 

查看详细

永葆追求正义的热忱,法学院校长如是说

首页    普法课堂    永葆追求正义的热忱,法学院校长如是说

亲爱的2020届毕业生同学们:

斗转星移,春秋如白驹过隙。在紧张、愉快而又多少有点迷茫中,同学们度过了绚丽多姿的交大时光,转眼已是别离时节。疫情的肆虐一度隔断时空,使大家无可奈何错过了春天,却依旧迎来了夏花绚烂。

在这个生命力浓烈的季节里,今天这场告别仪式别开生面。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是现场还是云端,都始终无法阻断我们之间浓浓的情谊、牵挂和惜别。不平凡的过往必将成为你们精彩人生的序章。在此真诚地祝福你们!

世事常吊诡,人生多风雨。历史经常是在不经意间转折和改写的。新年伊始,一切都井然有序岁月静好莺歌燕舞,转眼之间病毒却悄然而至突如其来猝不及防,瞬间改变了世界。灾难是最好的老师,在疫情中你们见识了慷慨悲歌和负重前行,也见识了人间万象和眼花缭乱。疫情或许打乱了各种节奏,但你们获得了罕见的成长,难忘的经历终将成为你们人生的宝贵财富。

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波诡云谲,前路漫漫。“多难兴邦”固然豪迈,但种种萧然不容回避,即便萧然是暂时的和眼前的。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。历经种种考验的你们,必能笑对风雨,成为赢家。

同学们,你们将放飞自我,但“飞的高不高”与“过的累不累”总是悖论。从内心讲,我希望你们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,多去欣赏人生风景。况且,人生选择本来就多元化,无需强求一律。正如人言,“有人漏夜赶科场,有人辞官归故里;有人视之如至宝,有人弃之如敝履”。不过,这看似最平常的话语,却蕴含着巨大的艰难。当然,从职业和事业上讲,希望你们职业光鲜和事业有成,最好出人头地和飞黄腾达,将来学院以你们为荣。无论如何,相信你们必能在“高”与“累”之间游刃有余切换自如。

你们是法科学子,多数人将以法律为职业。你们有幸赶上了法治昌明的新时代,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词,法律和法治话题正在走进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中心。特别是,民法典横空出世,引起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热议,将法治话题推向了巅峰。

当然,法治步伐越快,法治进程中的现象愈加发人深思。比如,刑辩律师在法庭上为犯罪嫌疑人辩护脱罪通常是职责所系,收取高额费用也无可厚非,但却以律师声明公开披露敏感信息,并居然声称“不嫖16岁以下女孩是犯罪嫌疑人的底线”,使人大跌眼镜;公诉人竟将“收受贿赂不办事,正说明司法工作人员保证了道德底线”,赫然写入公诉词,让人匪夷所思。

如此法律场景下的浮世绘,上演的是法律底线的“罗生门”,敲击着业界甚至社会的底线,引发激烈的法律人职业伦理和行为规范的讨论,又经常触动整个社会的神经,成为热议和争论的社会话题。这些不无极端的事例说明,法治国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,需要付出艰辛努力。

作为职业法律人,你们确实负有特殊责任,更需要在纷繁扰攘中慎思明辨如何自处和作为,需要回答究竟要坚守什么和如何坚守。


健全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公平正义。

约翰·罗尔斯在《正义论》中说过:“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,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。”法律更是正义的化身,守护和弘扬正义是法律人的本分和天职。正义与法律和法律人有着不言而喻的天然联系。“挥法律之利剑,持正义之天平”,经常是对法律学子的殷殷期许。法律代表着正义,法律人是正义的使者,“利剑”和“天平”都是正义的符号。

想像这样的图景就令人精神振奋和激动不已。但是理想与现实总归有不小的差距,追求正义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无崎岖。在追求正义的多艰之途中,衷心希望你们锲而不舍永葆热忱。


追求正义需要上下求索。

正义虽然听起来振奋人心,但其面目经常不清晰不具体,正如蒙眼的正义女神总会给人无尽的遐思。诚如卡多佐大法官所说,“无论说了或者做了多少,在某种程度上,它仍然是一种鼓舞、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一种美好向上的渴望”。“我们习惯地视为标准和理想的正义,在不同时间、对不同思想,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。将正义的标准客观化,甚至描述它,也从未真正成功过”。

就法律人而言,我们所追求的正义,“不仅仅是权利与义务已由法律确立、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正义;我们追寻的正义,是创造法律时就应当遵循的正义”。“在这种意义上,正义是一种比仅仅遵从规则更微妙、更模糊的概念”。即便如此,如施塔姆勒所说,“正义根据完美社会的设想,为特定的法律意志指明了方向”。

正是由于正义的终极性、模糊性和多变性,才需要不断地寻觅正义的真谛,才需要殚精竭虑百折不挠千锤百炼。法律人不仅要实现正义,更要使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,扩展正义的溢出效应,让全社会能够看得见正义,感受到正义之光。你们即将步入践行正义的路途,正义的大厦等待你们去添砖加瓦。


追求正义需要始终开放你们的认知系统。

正义具有开放性,正义的追求要求有开放的认知系统。作家赵瑜有一篇“你再有知识,也说服不了你的舅舅”的文章(网络版),讲的是你再正确、再有知识和再克尽努力,也说服不了非要要固执己见的舅舅。因为舅舅的认知系统早已封闭,而封闭就是只能接受固定来源的信息。而且,“认知封闭的人,一般都不读书。因为读书意味着会对比,甚至还意味着要思考。这些需要动用判断系统的脑力活动,都非常需要时间投入,且丝毫不会有收入”。“这些人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最简单粗暴的逻辑线上”。当下的撕裂与反智以及所谓的“脑残”与“弱智”,其中不乏“说服不了的舅舅”。

当然,装睡也有殊途同归的效果,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。认知系统的关闭,于己容易故步自封,固执己见,坐井观天,裹足不前。这还罢了。如果将来你是治国理政者,你执掌内政外交权力,如果还封闭自己的认知系统,则于国于民其害无比,其祸无穷。认知系统的封闭,必然关闭正义之门,逼窄正义之路。保持开放的认知系统,则要求始终秉持开放吸纳、谦逊包容、海纳百川和虚怀若谷。


追求正义需要坚忍不拔一往无前。

正义的追求不是田园牧歌般的意境,不是诗和远方,不是小桥流水的浪漫情调。正义既是美好的愿景,又有其残酷的真相。人们总希望正义能够得到伸张,正义的旗帜永远高扬。

这或许是正义的常态,但也不尽然。在偶然的情况下,正义会闭上眼睛、会蒙尘、会迟到甚至会缺席。法律偶尔得不到有效执行,正义有时得不到伸张,还不能完全做到“法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。获取正义还需要成本,并不是人人都愿意承受追寻正义的代价。更有甚者,担心“拿起法律武器”将会损失更惨,于是选择了忍气吞声,放弃求助于法律,甚至选择屈从屈服。规则有时遭遇潜规则,努力有时被投机打败,公平有时会迟来甚至缺位。

君不见遭受冤狱终获无罪裁判者,反而真心向制造冤狱者屈膝下跪和感激涕零;明明是遭受无名的苦难,却被巧舌如簧的新闻人说成是另一种成功;高考被冒名者反而被迫道歉,面对举国舆情汹汹,本该发正义之声的媒体却选择集体失声。

在诸多迟来正义的案例中,常见维权之艰难,人性之幽暗,社会之复杂,世事之唏嘘。诸如,苟晶虽然无良,但偶然引发的高考被冒名案,却意外打开权力寻租的潘多拉盒子,打开极个别基层社会治理的黑箱子,可见基层治理之一斑。

那句著名的法谚“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”,意指“正义理应免费,天下最恶者莫如贿取正义;理应充分,行百里者半九十;理应及时,如若迟到即为拒绝正义”(Justice ought to be free,because nothing is more iniquitous than venal justice;full,since justice ought not be halt;and speedy,because delayed is a kind of denied)。美国休尼特大法官那句“正义从不会缺席,只会迟到”的名言,本意是批评迟来的正义,表达对低效率法庭审判的不满。如波斯纳所言,“法律中正义的第二层含义是效率”。

但在中文语境下,此类法谚却常常变换为“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”。这既见对正义姗姗来迟的无奈、隐忍和宽容,当然也可以解读为对正义追求的不舍、不懈和坚毅。这种正义真让人五味杂陈唏嘘感叹。问题就是动力。守护正义究竟是法律人的宿命。正义的实现越是艰难,越需要法律人以愈挫愈勇的决心、无畏的勇气、坚韧的意志、高远的情怀和宽阔的心胸去守护。正义永远是坚守正义者的通行证,邪恶永远是邪恶者的墓志铭。只有法律人的坚守和全社会的支持,正义才会尽量不迟到和终归不缺席。


追求正义需要较真和抓“小”。

正义好像都是高高在上和宏大叙事,实际上却是具体而微和点点滴滴。正义的追求需要仰望星空,但不能好高骛远,而要脚踏实地,大处着眼小处入手。追求正义尤其要从小事做起,从点滴做起,从细节做起,“不以事小而不为”,“不以恶小而为之”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细节决定成败,魔鬼就在细节处。“社会的改变不是少数人改变了很多,而是多数人改变了一点点。”

比如,不久前读到一个真实的故事。一位女士的汽车被警察查扣,并被送到查扣车辆停车场。事毕女士提车时,被停车场告知需支付停车费和代驾费。女士认为这些费用应当由警察支付,双方发生争执。经多方交涉、找出不付费的规定以及媒体介入,最后停车场免费放行。这位女士通过冷静以对和据理力争,最终却一改10余年习以为常的收费痼疾。看似微小的改变,却消灭一个社会毒瘤,打掉一批寄生虫的宿主,引发的是连锁巨变。世上事怕就怕认真二字,实现正义需要在貌似小事的事情上较真。一次行动胜过一打纲领。

亲爱的同学们,正义的大门已向你们敞开,愿正义之光始终照耀你们前行。祝你们一帆风顺!

谢谢大家!

> v> >